其實想標題的時候我只想到了伴生,因為更好的形容詞是伴生,繼而想到了寄生,於是就想到了最近這部電影。
既然是寄生,那麼肯定有寄生者與被寄生者,在本文裏,寄生者是自媒體,被寄生者是快式遊戲。
什麼是快式遊戲?
我們每年都會玩很多遊戲,基本上每年大概有三至四個月份是「大作」高發期,常有看遊戲實況或是錄製的實況的都會發現實況主在這些遊戲還沒出來就會購買,然後玩,在此過程中順便開實況或是錄製,以此謀生。但本文要說的「自媒體」並不是這類人。
把此處的遊戲拿出來談,幾乎每年都會有這樣的「大作」,又或是有一些非大作,但一時間在話題熱度上超乎想象高的遊戲,19 年真的有不少,甚至多到了回頭去找遊戲發行期的時候,會覺得某些在 1、2月發行的遊戲給人的感覺會像「這不是好早之前的嗎」。
我要說的是那些像 OverWatch、PUBG、APEX 之類的遊戲。
這三個遊戲幾乎都能用同一句話來描述:「這個遊戲剛開始的時候人多嗎?多。現在人多嗎?少。」
這些合作類遊戲一旦出現,一些媒體製作者就要趕緊動手,在 YouTube 上搶注 Channel ID,例如 WTF Moments、Win & Fail Moments,諸如此類。
因為搶注很簡單,而這些 Channel 背後的運營都不是剛開始靠 YouTube 賺錢的人,都是老江湖。舉個例子,在 GTAV Channel 的影片,在某個新遊戲出來之後,就會在片頭與片尾處呼籲關注新遊戲的 Channel,這樣便有了可靠的影片內容來源。他們都有自搭的素材投稿網站。
但很好玩的是這種行為也有「賭錯」的時候,比方說 Ring of Elysium 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火。(不過私底下我仍然覺得這遊戲剛開始的時候很好玩)
到了這裏,誰是寄生者,誰是被寄生者就很明顯了。
不過這種寄生關係並不是永久的,很有趣的是,當遊戲本身人氣大不如前,那些寄生者反而火了起來。
以一個具體的例子作為介紹,PUBG 剛出來的時候,有一個 Channel 並不是做這些所謂 WTF moments 之類,而是介紹一些小知識和版本更新內容。
一些有用的小知識固然可以介紹,但實際上若你針對一個人氣還算過得去的遊戲在 YouTube 搜尋內容,實際上很多內容都可算是「廢片」。也就是一些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但配了一些看起來「Wow, so cool」的效果就可以「水」出一期視頻。
事實上這些廢片點擊率很不錯,歐美地區在關於遊戲方面的交流上在我看來相較於華人圈子是稍有不足的。
不過我所說的這個 Channel,這個人做的反而不是廢片,一開始的確介紹一些實用的技巧。後面這個人就開始介紹版本更新,並且有了機會,接觸到了 PUBG 在臺灣的運營部門,也可以提交一些建議,以及提前得到一些更新的爆料。我印象中,在很早之前他就得到了 MSI 的贊助,每期都有廣告。但到了現在,一些版本更新他幾乎是不會再提了,只提一些大更新,諸如具體數字調整(如傷害或物品刷出機率)的修改,以前他會先介紹更新,再提自己的感想。
不過事業做大了,店大欺客也無可厚非,但是這樣能看出來一種關係:
一開始遊戲不錯,於是有很多人來寄生。寄生到了一定程度,遊戲的更新不如人意,玩家流失快就不說了,運營方的反應還跟弱智一樣「橋唔怕舊至緊要受」繼續出一些奇怪的修改,這個時候寄生者就做出了自己的事業,他可以自己開始轉型做別的遊戲,又或是跑到 Twitch 開實況。
若是放在數年前,這種寄生的情況簡直是不可能,個體不強大,寄生誰都沒用。
但現在人口爆炸,信息也在爆炸,在極大基數的推動下,信息質量與人口質素在呈常態分佈的情況下,質素低的人可以需求所有信息,而質素高的人不會需求低質信息。
很好的例子:正常人不會去看 Content Farm ,但藍絲會。
有時正好是這類人就能輕鬆毀滅一個還在開發時期的遊戲。
正如老鼠屎只要一粒就可以毀掉成煲粥,而一粒瑤柱不會有多大影響一樣。
在 YouTube 我有個很喜歡的 YouTuber,叫 PH。令我驚喜的是他和我的想法一樣,不會被世界改變,正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去過濾掉那些低質素的人。
下一篇文章或考慮寫如何過濾掉低素質的人。